不要毁了我们的未来

今天去了WCA的Careers Panel,让我感到极大的悲哀。这是这个学期的第二个关于金融的就业讲座了,Penn除了金融,就不能有点别的吗?现在的学生脑子里,就不能想点别的吗?

两件事情,让我觉得我们的未来毁了。第一是,举办了这么多就业讲座,让很多同学刚入学才大一的时候就开始每天听到投行、面试、校园招聘这些词,从大一开始就敢到压力需要找实习,需要做金融,要上Finance课,要转Wharton。大一是大学阶段最幸福的时光,是最该玩的时光,是最单纯无知的时光;正因为这样,也是最适合探索的时间,在换了一个新环境新生活的时候最应该探索尝试。而这种一进校园就开始谈论金融就业的氛围,恰恰抹杀了这种探索。大一大二,本来就不应该实习,应该出去玩,去旅游,去做义工,去探索新东西,以后哪还有这么多机会做这些事情?就算一定要实习,也应该去尝试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位。实习的本意就是为了了解一个行业适不适合自己,看自己喜不喜欢。而那些大一去金融公司,大二去金融公司,大三去金融公司,毕业了以后还去金融公司的人,到底有多少人进行了这种探索过程?不能否认,有的人确实是喜欢金融,但事实是,更多人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金融,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正因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才应该去探索。有一个在纽约做房地产的朋友在我大一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她说,大学阶段要尝试不同行业的实习,每一年去一家不同的公司,才能尝试到不同的东西,判断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她当时读本科,做过市场营销,做过房地产,做过保险,最后发现自己最喜欢房地产,于是选择了房地产的职业。我一直按照她所建议的,大一去了科技公司,大二去了教育公司,大三要去电子商务公司。我觉得这样,让我了解到很多不同的行业,不仅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探索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但那些年年呆在一个行业里的人,有多少人跳出了这个圈子,去尝试了新东西?

很多人不懂得探索、不愿意探索,我觉得是国内教育的失败。中国的教育从小教人应试教育,从小接触的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从小就知道只要把老师教的背下来就可以了,只要学会一种方法就行了。而西方的教育,注重的是探索,是创新。国内的历史题,考你哪年哪月发生了什么事;国外的历史题,让你分析欧洲的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间接影响。国内的语文题,让你说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国外的文学题,让你探索莎士比亚如何用语言体现出人的精神状态。我印象最深的,是7岁的时候在新西兰上小学,老师让我们设想出一个太空服,并阐述它有些什么功能。而国内的孩子7岁在干什么?已经开始背乘法口诀表了!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说教育的重点不一样,国外注重创新,国内注重知识的掌握。正因为这样,中国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普遍比外国学生要弱一些。再加上平时课业压力大,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少,让学生小学到高中阶段的12年都是在准备高考的几门科目的考试,没有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充实自己或探索自己的兴趣。正因为这样,国内的学生没有外国学生这么会探索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从小都是别人告诉你要做什么,要学什么。

而来到了美国,来到了思想自由的国家,就应该改变了。有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机会,就应该让自己尝试新东西,渐渐去培养探索自己喜好的能力,去尝试以前不敢尝试的东西。而很少中国同学这么做,都一股劲冲着金融,无论是实习和选课都朝一个方向。让我感到很悲哀的是,学校里很多中国同学大一大二大三都在上金融课,有人甚至把学校的金融课都上过了,还上过不止一遍;然后都往一些简单的课涌,比如商务中文;到了大四才开始上商学院最重要的几门必修课:市场营销、管理、法律、商业道德。这个学期,发现好几个大四的朋友到处问,Penn有些什么好玩的课可以上?我觉得这是极大的悲哀,来到了Penn这样资源如此丰富文理教育如此好的学校,到了大四最后一个学期马上要毕业了才开始想,我应该上点什么自己喜欢的课?而在之前,上的所有的金融课、中文课,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GPA,找到工作。读大学,是为了学知识的,还是只是为了拿到一份工作?我们交6万美金一年的学费,就是为了读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培训学校吗?

选课,是一个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的机会;实习,是一个探索自己喜欢什么行业的机会。而这些做金融的人,有多少人真正想过自己喜欢做什么?太多太多人,都是因为别人做,自己才做。金融就一定好吗?有的人是为了名誉,那不说医生老师律师,难道其它行业的人就没有名誉吗?难道或者只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你很厉害,听了你所在的公司后称赞:“哇,你好牛B!”才对得起自己吗?也有人说,是为了exposure,可以接触各大公司的高管;但难道没有其它行业可以吗?我面过并有机会了解到的媒体公司、市场营销公司、科技公司,入门级的职位都同样有这样的机会这样的exposure。其实做金融的人,虽然大部分不承认,但都是为了钱。但金融的工资真的高吗?算一算,每年8万美元,一周工作120个小时,算下来是每小时是12块,跟麦当劳打工差不多;金融市场好的时候算上bonus,每年12万美元,每小时是19块;就算平均一周只工作100个小时,12万的年薪,每小时是23块。这个工资跟在媒体公司、在销售公司、在餐饮能源电讯地产保健运输教育类的公司的工资没多大差别,甚至还更低。这样的公司和工作小时,跟在麦当劳和肯德基加起来打两份工有什么区别?而且有多少人真正喜欢每天做Excel和Powerpoint,有多少人真正喜欢一周工作100多个小时的日子?大多数人,是受不了的,而且大多数做了金融的朋友,虽然很多最后还是去做了,但都跟我说过,做了以后发现并不喜欢这个行业。但所有人都还是朝它涌去。别人都做的事情一定都好吗?所有人都说地球是平的,地球就平了吗?所有人批斗,我们就也应该这么做吗?2007年所有人进股市,就说明股市一定好吗?同理,现在所有人都在做金融,难道这个行业永远不会饱和吗?难道金融这样的服务业,在没有创新没有新企业崛起的环境下,它还能维持吗?而太多名校的高材生,并没有选择创业或者其它产生高价值的行业,而是选择了进入服务业,服务这些产生价值的公司。不是说他们不该这样,而是说应该有个平衡,但现在的跟风现象让这个平衡无法实现。

我不反对金融,我反对的是不去静下心来想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的人,而是盲目跟风的人。

让我感到悲哀的另一件事,则是做这个行业的人是否真的喜欢这个行业。太多次见到准备面试金融公司的朋友,求身边的大师们给他们讲解最近行业里的事情,分析一下当前局势,好让他们面试有话可讲;也见过有朋友从来不看股票的,在面试的头一晚上,拼命缠着我们学校的股神来讲个股票推荐,告诉她应该如何说;也遇到过在金融公司做投资的朋友,当谈到市场走势即好股票期货推荐的时候,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有很多朋友说过,自从拿到了offer,就再也没关注过金融市场了,觉得太累了。这个是金融行业的悲哀。面试是为了了解一个人是否真的了解并喜欢他们所申的工作,但如果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蒙骗面试官,对这个行业不真正懂或者有兴趣的人去做这个行业,那这个行业还有前途吗?真正喜欢金融的人,能不时刻关注这这个行业吗?我遇到过真正喜欢金融的人,对整个行业的历史变化发展历史了如指掌,这是真正热爱这个行业并从关注这个行业动态中寻求乐趣的人。而这么多做金融的人,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并关心它的发展动态的?又有多少人其实是为了拿到工作而已?

不要让我们的未来给毁了。探索,思考,觉醒。

声明:夜深人静,一个人在房间里独自感慨一下,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且写得比较简略,很多想法没有表达全,要有意见者欢迎讨论。有独特思想的人有机会上《留美三人行》节目发表自己的观点。文章主要针对美国情况。